中华日报社论日日新又日新─中华日报创刊七十週年
本文作者: | 时间:2019-12-02 06:33:23 | 373 次浏览 | 当前评论数(78)
中华日报20日社论--日日新又日新─中华日报创刊七十週年,全文如下:
台湾珍贵的文化资产─中华日报,创刊于民国三十五年二月二十日,在报社同仁代代相传下,栉风沐雨地发行了两万五千五百多号报纸,今逢创刊七十週年社庆。缅思曩昔,惕厉现今,擘划未来,中华日报做为社会公器的报纸媒体,肩负传播资讯、表达舆情、监督政府及推动公义的社会责任,今后将负起更迅速、更準确、更公正的传播责任。
中华日报开创于大时代急剧转换之际,择定郑成功复台设府之地,在台湾三百多年来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台南创刊,时、地均具有高度的历史意义。本报创刊于「或多难以固邦国,或殷忧以启圣明」年代,势所必然的在忧患中成长,理所必然的在艰困中茁壮,事所必然的在耕耘中发展,济济多士的创报前辈发挥团队力量,克服万难苦心擘划,写下台湾报业发展史上重要一章。
七十年来,台湾社会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各个层面,在历史巨变中发展变迁很快,媒体也不例外。民国八十年代之前,报纸独领风骚,活跃于舆论市场,并有广播、杂誌媒体相伴;电视的「老三台」在特许经营保障下,度过不算短的好日子;民国八十年代中期之后,有线电视兴起,报纸经营受冲击,无线电视亦然;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,台湾所有的媒体都受到网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。
综观台湾报业经营受到的影响与冲击,主要来自两方面,其一、报业数量超过整体市场胃纳量。国内新闻学者研究指出,目前市场胃纳量能养活的报纸不超过三家,但实际数量远远超过,「割喉」竞争势难避免,订报送赠品、降价销售、甚至大量送出免费报,已成报业经营的常态,自然造成成本的增加,产生经营的压力。
其二、来自各类新媒体的竞争。当前对报纸经营影响最大的是网路新媒体。网路内容上的无所不包,容量上的无限承载,距离上的无远弗届,速度上的无时不在,连结上的无往不利,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由网路获得最快的讯息。无疑的,网路已为新兴媒体最具发展性的行业,「受害」最大、最深的还是报纸─无论是阅读率或是广告营收。
报纸过去十余年来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冲击,中华日报也不例外,为做好因应,本报从「南北两版」转型为以地区性为基本盘的全国性综合报纸;经营上坚持加强服务、努力开发、当省则省、当用则用,力求自给自足,充实内容。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「两岸媒体经营研讨会」上,与会的两岸报业经营者大多面色凝重,但提到中华日报尚能力持自给自足时,与会者的惊讶溢于言表。然而,我们也无法自外于报业面临的危机,必须更努力以平面和数位双轨并进的方式,朝新媒体方向转型。
中华日报自我期许为不沾惹羶色腥、不渲染八卦丑闻的优质报纸。今后将进一步传扬中华文化,秉持中道精神,发挥为所应为、为所当为的社会责任,以正道克服经营上的困难,除了善尽媒体「不可作为」的新闻伦理自律要求,更要善尽「应该作为」的新闻报导自我要求,提升新闻专业素养、心存社会关怀、尊重隐私和生命尊严、避免沾染「躁进新闻文化」。我们相信,本报矢志「日日新又日新」,「致力为弱势言论,持续在人间点灯」,将更能赢得广大读者的支持。
下一篇:「开瓶天国」。1855年